2017-6-22
7月1日起,商车费改试点在全国推广。根据前期试点经验,费率市场化改革使商业车险定价能力有效提升,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风险识别力、风险成本情况和风险定价能力,对不同风险水平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厘定不同的商业车险费率,迈出了自主定价、市场化定价的第一步。
这一步迈得并不易。比如,根据地区特色,同一家公司由于所在地区不同,其商车费改方案也必须量身定制。在上海,其费改方案在全国方案的基础上,引入交通违法浮动因子。上一年没有交通违法记录的驾驶人,商业车险费率下浮10%;上一年有交通违法的,则上浮5%~10%;在江苏,商业车险费率可以下浮10%,但根据违法类型不同,最高也可上浮至50%;在北京,增加对连续4年、5年未出险驾驶人的优惠,也对上一年发生6次、7次、8次、9次、10次和10次以上赔款驾驶人增加惩罚机制……显然,对于各大险企而言,赏罚分明的车险定价机制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最先面临挑战的,是险企开疆拓土的手段。
在旧的费率体系下,整个财险市场的经营策略和竞争方式非常单一,“价格战”往往是各家险企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商车费改在全国试点,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部分中小公司不惜提升手续费,在车商以及代理渠道争夺业务。大打“价格战”尽管在短期内抢占市场,但最终结果只能是赔本赚吆喝。不久前,六家险企分公司就因实际综合成本率与预期值发生严重偏离,被保监会叫停使用商车费改条款。事实上,商车费改后,险企承担的风险责任进一步扩大,其偿付能力充足率是监管重点。偿付能力不足的险企终将浮出水面,面临暂停业务的处罚。
因此,在新的费率体系下,险企的经营策略将会发生明显变化。
在基础能力建设上,险企对综合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将投入更多精力。在旧条款和费率体系下,由于保险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险企将所有的精力和工作重点都放到了业务拓展上面,很多基础性工作都被忽视,从而造成了承保质量较差、客户信息真实性不够、续保率偏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广泛的数据收集、积累和分析进行解决。而商车费改后,由于保费计算方式的变化,定价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险企的“生死存亡”。因此,各险企都会对自己以往承保数据进行大量的分析,找出主要风险管控识别点。比如,哪几类车型、哪几类险种赔付成本较高,哪几类投保人群出险率高等,并充分考虑投保人的个人因素、投保车辆因素等,对风险管控维度进行细化,并制定差异化的风险管控和定价策略。
另外,随着创新技术逐步介入,险企在差异化服务方面也将付出更多心血。随着商车费改试点不断推广,险企的服务范围和销售渠道范围也进一步拓宽,仅依靠现有的直销、车商、经代等渠道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市场竞争,创新的服务模式逐渐成为各家险企的竞争特色。
改变已经在行业内悄然进行,越来越多的险企开始借助大数据,用车主驾驶行为指标来给产品定价。比如,安盛天平推出“好司机省更多”战略,具有“安全、责任、爱心”的好司机将获得“省钱、省时、省心”的服务;众安保险的保骉车险也将通过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收集车主信息、根据大数据筛选出驾驶习惯好的车主,向他们推送洗车、养车、用车等车生活增值权益,鼓励用户提升信用和驾驶习惯;安邦保险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产品正处于研发阶段,并针对消费者理赔痛点推出了服务速度快、渗透率高的微信理赔、APP理赔,用以完善客户服务标准,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可见,商车费改远不止是奖惩机制上的加减乘除,对险企的“前端”和“后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前端”产品定价能力和附加费用率直接影响了保费价格;在“后端”由于保险责任的扩大和车辆损失险代位追偿权力的完善,对理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险企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就必须从自身经营管理下手。
按照商车费改的预期目标,各大险企将通过主动调整竞争策略,细化风险分类,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创新服务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在更好地服务客户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车险市场价格更透明,竞争更公平,并以此促进整个保险行业健康、蓬勃发展。(金融时报)
宿州市保险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10163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