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8

展望2009:寿险业调整 短痛胜于长痛

2017-6-24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银保保费收入占比大的寿险公司,将面临重大调整。”1月14日,保监会发布通知,就2009年度保险公司财务报告编制提出明确规定。当时,一家小型寿险公司的总经理颇有些忧心忡忡。

来自中金公司的年度预测报告也表明,2009年上半年,寿险保费收入极有可能出现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2008年总体偏高的保费收入基数水平;另一方面,保费收入统计口径的改变,意味着今后非保险责任或保障程度低的保费不再确认为保费收入,也就是说,投连险和万能险的收入不能全部计入保费收入。

中国人寿总裁万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意味着,保险业全行业排名将发生重大改变,势必引起行业结构变动,比如少卖或不卖投连险,向保险保障业业务倾斜等等。根据我们了解,各家公司已经陆陆续续开始进行相应调整",不仅如此,“一旦各保险公司业务结构转型,现有销售队伍转型也将面临严峻挑战”。

短期来看,阵痛是难免的。长远来看,必须也必要。

2007年以来,寿险市场上,投资型业务异军突起,银保渠道井喷式飙升,带动寿险保费收入强劲增长,却也使得保险产品与保障本质渐行渐远。由此引发业务结构恶化、产品盈利能力下降,为寿险业务的长远稳定发展埋下隐患。长痛不如短痛。消除隐患,挤掉“虚胖”保费,这个过程,痛则痛亦,但可以健健康康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另一方面,回望这些年寿险业的发展趋势,由于受到快速降息和高预定利率(1997年)、行业扩容、业务重组、管制放开、投连风波(2001-2002年)、投资型产品销售火爆和银保渠道飙升(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年度间增速水平存在较大波动。中国人寿战略规划部的分析表明,1991年到2008年,中国寿险业的增长周期大致为5年,也就是说,每5年出现一个保费收入的波峰和波谷。以此来看,2008年是一个局部的峰点,2009年保费增幅放缓,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大可不必为保费短期内下滑而动则色变。

从基本面看,寿险业保费收入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居民收入、老龄化进程。在保增长、促消费的宏观

背景下,随着减税、降息等政策的出台,消费者也会从浮躁的股市中悄然转身,将眼光投向储蓄型或保障型的产品。国金证券研究所曾对美国上世纪7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保费增长和保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作过分析,发现保险需求在经济下滑阶段表现出了一定的刚性。中国消费者对保障的刚性需求远高于当年的美国居民。2009年,如果中国寿险业以结构调整为契机,以自身的产品结构调整、销售渠道调整为契机,引导消费者理性、正确地看待寿险业的保障功能,寿险保费增长极有可能仍将高于GDP增速。

1月19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2009年是保险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理由如下:第一,在外部形势依然严峻之时,这会迫使保险公司收缩短期投资型业务、减弱快速扩充规模的冲动。第二,经历了2008年投资型业务大起大落带来风险的教训,公司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对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增强。第三,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育,公司对寿险经营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寿险业务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他认为,保险行业调整结构,就是要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业务及长期储蓄型业务。特别是对寿险业务,应当坚持“短期变长期,趸缴变期缴,加大风险保障成分”的方向,逐渐使内涵价值高、抵御金融危机风险能力强、业务稳定性好的长期期缴保障型寿险产品成为业务主流。阵痛之后,迎来新生。希望中国寿险业在2009年挺过转型、调整的艰难时期,夯实行业基础,树立行业形象,迎来更健康、更诚信的明天。                                (中国保险报)


下一条

三大会计新政考验保险业

上一条

3月1日起停止以撕票方式经营短期意外险

相关信息
扫一扫
直接在手机上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