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与自律
保险监管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危机中捕捉发展新机遇,中国保险业在凝聚全行业共识基础上推出的“转型发展”,眼下走到了一个关键时点上。如何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进一步提升行业应对危机的整体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保险业下一步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上半年,保险业以不俗的业绩诠释了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好于预期的相关统计数据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继续平稳运行的信心。1至6月,全国保费进账近6000亿元,同比增长6.6%;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261亿元,同比增长98%;截至6月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3.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9%。与此同时,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寿险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业务结构调整不仅使全行业偿付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也有利于保险资产与负债的科学匹配,实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为保险业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央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求保险业继续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为目前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鉴于保险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的高度关联性,上半年7.1%的GDP增速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继续向好,为下半年保险业继续保持现有改革发展势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大幅增长,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启动,既为保险资产配置预留了空间,也将催生新的保险需求。另一方面,惠民生政策的大范围推进也需要保险业积极且深度参与。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要求保险业在参与基本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投资管理养老医疗机构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效能,是保险业下阶段工作的核心。结构调整既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也是保险业实现自身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提升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尽管当前保险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调结构的难度和压力加大,但调结构的总体政策思路不能动摇。
推进保险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进一步明确保障型业务作为保险业发展主业的地位,推动行业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等体现保险行业自身优势的业务,满足被保险人的真实保险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大局。在国内经济增长面临挑战、保险行业发展进入转型调整的双重背景下,中国寿险业亟待回归核心的长期储蓄和保障功能,为政府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助一臂之力。通过调结构加强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作用,满足消费者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等方面多层次的保障需求,推动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能量,无疑是当前保险业为促进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力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推进保险业结构调整,重点要调动全行业积极性,积蓄行业能量,有效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加大保险覆盖面,让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独特作用。随着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引导相关保险公司继续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相关保险服务领域有所突破,也是下半年保险业一大工作重点。在发展"三农"保险方面,在兼顾质与量、保护性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前提下,稳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村小额保险发展,使保险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在发展责任保险方面,重点要推动产品质量、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发展,彰显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在发展信用和保证保险、促进国内外贸易方面,一方面要创新产品服务,加大承保力度,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办保单质押贷款业务,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服务,同时继续推进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发展。
善用保险资金,支持金融市场稳定。要注意发挥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促进投资,这也是保险业力推结构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统计显示,到今年6月底,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3.4万亿元,而今年全年将有逾1万亿元保险资金等待配置。尽管今年以来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政策作出了调整,一些投资渠道和领域得以放宽,但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导致保险资金和可投资品种之间的期限和收益率匹配难度加大,并加大资产与负债错配风险。要确保保险资金运用坚守长期和价值投资、风险可控、符合资产配置要求的底线,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准,注重防范新渠道新领域投资风险,更好地支持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 (金融时报)